走进南京大学校歌(南高师时期校歌词义解读)

日期:2025-06-06 浏览量: 作者:哲学系师生 责编:徐泺燚等 来源:南京大学报第1023期

(南京大学校歌,言恭达书法作品)

(南京大学校歌,周同科书法作品)

南京大学校歌

(江谦词,李叔同曲)

大哉一诚天下动,

如鼎三足兮,曰知、曰仁、曰勇。

千圣会归兮,集成于孔。

下开万代旁万方兮,一趋兮同。

踵海西上兮,江东;

巍峨北极兮,金城之中。

天开教泽兮,吾道无穷;

吾愿无穷兮,如日方暾。



注:该校歌创作于1916年,是原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校歌,由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,中国近代著名音乐家、美术教育家、书法家、戏剧活动家李叔同先生制谱;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首任校长、近现代著名教育家江谦先生作词。2000年后正式确立为南京大学校歌。




----------歌词解析----------

转载《南京大学报》2010年04月30日,《走进校歌――我注校歌、我品校歌》


【原句】大哉一诚天下动,如鼎三足兮,曰知、曰仁、曰勇。

【笺注】

大:“大”在中国古文中读为“太”,意为极也、至也。

“从其大体为大人,从其小体为小人。”―――《孟子》

“大哉圣人之道!洋洋乎!发育万物,峻极于天。优优大哉!礼仪三百,威仪三千。待其人而后行。”―――《中庸》

“易有大极。”―――《周易》

“夫礼必本于大一,分而为天地,转而为阴阳,变而为四时,列而为鬼神。”―――《礼记》

一:取“贞一”,“纯一”之意,在此处,“一”的实际含义是诚,是专,是贞,是正。

“一,惟初太始道立于一,造分天地,化成万物。”―――《说文解字》

“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 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。”―――《老子》

“少则得,多则惑。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。”―――《老子》

“一也者,万物之本也。”

―――《淮南子》

诚:有“信”、“真”、“如实”、“无妄”之意。

“诚者,天之道也;诚之者,人之道也。诚者不勉而中,不思而得,从容中道,圣人也。诚之者,择善而固执之者也。”―――《中庸》

“诚者物之终始,不诚无物。是故君子诚之为贵。”―――《中庸》

“诚者自成也,而道自道也。诚者,物之终始。不诚无物。是故君子诚之为贵。诚者,非自成己而已也。所以成物也。成己仁也。成物知也。”―――《中庸》

“所谓诚其意者,毋自欺也,如恶恶臭,如好好色”。―――《大学》

“诚者,真实无妄之谓,天理之本然也。”―――朱熹《中庸章句集注》

天下:中国传统宇宙观有“天人相通”、“天人合一”的特点,所以“天下”既包含宇宙,也包含人生。

“人恒有言,皆曰‘天下国家’,天下之本在国,国之本在家,家之本在身。”―――《孟子》

“宇宙分内事即吾分内事,吾分内事亦宇宙分内事”―――陆九渊

“民,吾同胞;物,吾与也。”

―――张载

动:本义为“行动、发作”,此处有“教化、化育”之意。

“唯天下至诚,为能尽其性;能尽其性,则能尽人之性;能尽人之性,则能尽物之性;能尽物之性,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;可以赞天地之化育,则可以与天地参矣。其次致曲,曲能有诚,诚则形,形则著,著则明,明则动,动则变,变则化,唯天下至诚为能化。”―――《中庸》

“知、仁、勇”:知者智慧,仁者仁爱,勇者勇毅。“诚”为此三者之总纲,与它们是体用、本末、源流的关系。

“知、仁、勇三者,天下之达德也,所以行之者一也。”―――《中庸》

“知者不惑,仁者不忧,勇者不惧”―――《论语》

“知,所以知此也;仁,所以体此也;勇,所以强此也;谓之达德者,天下古今所同得之理也。一则诚而已矣。达道虽人所共由,然无是三德,则无以行之;达德虽人所同得,然一有不诚,则人欲间之,而德非其德矣。程子曰:‘所谓诚者,止是诚实此三者。三者之外,更别无诚。’”―――朱熹《中庸章句集注》

【释解】

儒家的大宇宙观认为天地化生万物,本然生生不息,真实而无一毫虚妄,这便是诚。天道以诚为本,无诚便不成其为天道。而宇宙与人世本来一体,具有着本源的和谐关系,两者之间可以说是“息息相关”,即天人相通。人的活动不仅要对人世,也要对整个宇宙负责,这样,人在人世中的职分同时也就具有宇宙性的涵义,所以,人道也要合于诚。当天道人道都合于“诚”,就可以达到化育天下,达到教化的目的。

“诚”于天下之地位,有如“鼎”之意蕴:为天下归属的象征。鼎之为鼎,必有三足,缺一则不为鼎矣。“诚”亦是如此,“知、仁、勇”三达德,缺一而不为“诚”矣。“知、仁、勇”三德必以“诚”为总纲,无“诚”则无底蕴及发端,无诚之知曰诡诈,无诚之仁曰假仁,无诚之勇曰鲁莽。“诚”一旦发动则通融无二,机动不已,瞬息不止。率土之民,上至天子,下至庶民,莫不尊“鼎”,便有如“诚”之大动,一鼎出而天下皆如众星拱之。


【原句】千圣会归兮,集成于孔。下开万代旁万方兮,一趋兮同。

【笺注】

圣:贤者,智者。

“所谓圣人者……变通无方,穷万事之终始,协庶品之自然。”―――《孔子家语》

“大而化之之谓圣,圣而不可知之谓神。”―――《孟子》

“大圣者,知通乎大道,应变而不穷,辨乎万物之性情者也。”―――《荀子》

“天下至圣,为能聪明睿智。”―――《中庸》

“圣人是为学而极至者。”―――《朱子语类》

会归、集成:会归,会合,归结。孔子被誉为诸圣归依的正宗,前人思想的集大成者。

“孔子,圣之时者也。孔子之谓集大成。集大成也者,金声而玉振之也。”―――《孟子》

旁:古通“傍”,旁通之意。

“旁,溥也。”―――《说文解字》

“旁,广也。”―――《广雅》

万代、万方:与千秋万代四方万国同义,指无穷长的时间,无限大的空间。

“王归自克夏,至于亳,诞告万方。”―――《尚书》

“五物之官,陪属万位,谓之万方”―――韦昭

同:趋同,谓万代万方之圣人的目标都一致,也就是天下大化。

“同,合会也。”―――《说文》

“天下一致而百虑,同归而殊涂。”―――《易大传》

【释解】

孔子将先哲的思想旨趣,融汇于自身一家思想之中,是文武周公思想的集大成者,是诸代圣人共同归依的正宗。而且,孔子作为历史上第一位教育家,开后世万代教化之先,故而被称为至圣先师、万世师表。

从上古圣人到孔子,再到孔门之后的诸多圣贤,它们的目标都是一致的,即达到天下教化。


【原句】踵海西上兮,江东;巍峨北极兮,金城之中。

【笺注】

踵:踵,追也。

踵见仲尼。―――《庄子》

有司靡踵。―――《史记》

踵,迹也。―――《后汉书》

江东:指中国古代对长江中下游南岸地区的统称,核心区域大致为长江九江段至南京、苏州附近,为吴文化的发源地。

巍峨:形容高大雄伟,也作“巍 ”。亦指人的行为高尚、合于节操。此处可引申为南大的学风高雅,学人风范可彪炳千秋。

“疏龙首以抗殿,状巍峨以岌 。”―――张衡

“巍峨岌 ,高壮貌。”―――张铣

“五岳巍峨,不以藏疾伤其极天之高。”―――《抱扑子》

“高行巍峨。”―――《乐府诗集》

北极:此指南京北极阁。六朝之太学故地,在明为国子监,清末时为两江三江师范学堂,民国时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、中央大学等所在地附近。

金城:金陵城,今南京市。

“周显王三十六年,楚子熊商败越,尽取故吴地。以此地有王气,因埋金以镇之,号曰金陵。”―――《景定建康志》

【释解】

字面意思是指踏着海潮西上,望江东地区,南大就在北极阁旁,金陵城中。深层含义也暗含了南京大学在教育界的地位:追寻先贤脚步,承接其教化天下的大志,有节操高行的学人,有彪炳千秋的教育事业。


【原句】天开教泽兮,吾道无穷;吾愿无穷兮,如日方暾。

【笺注】

天:中国哲学中最高范畴之一,有神灵之天、自然之天、义理之天等多重含义,被当做人类道德价值的源泉与最终诉求。

“天生德于予。”―――《论语》

“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,修道之谓教。”―――《中庸》

“尽其心者,知其性,知其性则知天矣;存其心,养其性,所以事天也。”―――《孟子》

“学不际天人,无以谓之学。”―――邵雍

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。”―――张载

教泽:教化或教育的恩泽。后用以赞誉老师,故有教泽永沾、教泽芬馨等语。

“田单之爱人!嗟,乃王之教泽也!”―――《战国策》

道:本意为道路,引申为方法、主张。此处指仁义之道、教化之道。

“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,修道之谓教。”―――《中庸》

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”―――《大学》

“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。”

―――《论语》

“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。”―――《师说》

暾:刚升起的太阳;亦可形容日光明亮温暖或火光炽盛。

“暾将出兮东方,照吾槛兮扶桑;抚余马兮安驱,夜皎皎兮既明。”―――《楚辞》

【释解】

圣人取法天地,以道义教授人,不仅仅是传授具体的知识和技能,更是一种圣贤人格的塑造。圣人之道如薪火代代传承,永远不会有穷尽。衷心祝愿并期待我们的教育事业如同东方初生的旭日一般,有光耀苍穹的力量,也有无穷的生命力。踏着圣贤之路,我们一起努力,共创我中华独立之民族精神和灿烂之科教事业。



上一条:南京大学校歌

下一条:南京大学校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