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宪


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

当选时间:2020

学术方向:美学、文艺学

周宪,男,1954年生于江苏南京。先后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(文学学士,1982),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(哲学硕士,1985),南京大学中文戏剧学专业(文学博士,1998)。现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南京大学校长助理,兼任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。曾赴韩国、新加坡等国讲学,赴意大利作合作研究。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,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,教育部文科研究基地“文艺学研究中心” (北京师范大学)学术委员。 周宪,男,1954年生于江苏南京。先后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(文学学士,1982),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(哲学硕士,1985),南京大学中文戏剧学专业(文学博士,1998)。现任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南京大学校长助理,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。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,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,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,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,江苏省美学学会会长,江苏省比较文学学会会长。江苏省政协委员。主要学术兴趣集中在美学、文艺学和文化研究等方面。尤其是文化现代性研究和视觉文学研究在国内学界有较大影响。曾多次出国访问讲学,法国阿尔都瓦大学(2009-10),美国杜克大学访问教授(2006)、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项目意大利伯拉吉奥中心驻所研究(2000)、韩国崇实大学外国人教授(1994-95)。学术访问多所国外知名大学并进行学术交流。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作会议发言。主持(过)国家社科基金重点、年度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,曾获省部级科研一、二等奖。博士学位论文获全国高等院校优秀博士论文。

研究方向:美学,文艺学理论,文化研究等。

出版著作

主要著作(1995-2012) 一、专著 《走向创造的境界》,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。 《视觉文化的转向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。 《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。 《文化研究关键词》,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。 《审美现代性批判》,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。(多篇书评,分别载《文艺研究》、《中国图书评论》、《文艺理论研究》等杂志。《中国学术年鉴》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卷收录了介绍本书的摘要。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) 《20世纪西方美学》,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。 《现代性的张力》,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。 《美学是什么?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。 《崎岖的思路——文化批判论集》,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。 《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研究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。 《超越文学--文学的文化哲学思考》,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。 二、主编 《中国当代传媒文化研究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。 《文化研究》第10辑,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。 《文化研究》第8辑,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。 《文学与认同:跨学科的反思》,中华书局2008年版。 《语境化中的人文学科话语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。 《中国文学与文化认同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。 《视觉文化精粹读本》,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。 《文化现代性精粹读本》,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。 《文化现代性与美学问题》,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。 《世纪之交的文化变迁》,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。 译著 周宪译,《激进的美学锋芒》,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。 周宪译,《艺术的心理世界》,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。 [美]沃林:《存在的政治——海德格尔的政治思想》(与王志宏合译),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。 五、译文 [美]霍勒伯:《现代主义,现代性,现代化》,朱志荣主编:《中国美学研究》,第一辑,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,第280-287页。 [意]阿根:《艺术的历史性与艺术史》,《世界美术》,2004年第2期。 [美]沃林:《海德格尔与纳粹》,《开放时代》2000年第5期。 [美]沃林:《海德格尔与后现代》,《南京大学学报》1999年第3期。 [美]谢克纳:《东西方与戏剧人类学》,《戏剧艺术》,1998年第5期。 [德]比格尔:《文学体制与现代化》,《国外社会科学》,1998年第4期。 [德]比格尔:《先锋派对艺术自律性的否定》,《国外社会科学》,1998年第4期。 [美]沃林:《文化战争:现代和后现代的论争》,《国外社会科学》,1998年第2期。 [美]卡尔森:《戏剧观众及其对表演的解读》,《戏剧艺术》,1998年第2期。 [美]卡尔森:《表演与后现代》,《国外社会科学》,1998年第3期。 [西]奥尔特加:《艺术的非人化》,《文艺理论研究》,1997年第3期。 [德]弗里德曼:《程序美学与计算机辅助艺术》,《文艺研究》,1995年第6期。 [美]阿什顿:《东方传统对西方现代绘画的影响》,《世界美术》,1995年第4期。 六、主 编 主编一: 商务印书馆“现代性研究译丛”,“文化与传播译丛”(与许钧合作),到目前已经出版50多种。 主编二: 南京大学出版社“学术棱镜译丛”(副主编),到目前已经出版60多种。 主编三: 江苏人民出版社“终结者丛书”,“知识分子丛书”(与许钧合作),共计15种。 主编四: 人民大学出版社“风向标文丛”,已经出版4种。

发表论文

核心刊物 《经典的编码与解码》,《文学评论》2012年第4期。 《易卜生和蒙克的中国镜像》,《中国比较文学》2012年第1期。 《文学理论范式:现代和后现代的转换》,《南京社会科学》2012第1期。 周宪,《美学的危机或复兴?》《文艺研究》2011年第11期,第16-24页。 周宪,《关于解释和过度解释》,《文学评论》2011年第4期,第171-180页。(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/文艺理论》,2011年第10期全文转载) 周宪,《跨文化研究:方法与观念》,《学术研究》2011年第10期,第127-133页。 周宪,《身体表征:从美到极端》,《文汇报》,2011年11月7日“文汇学人”D版。 周宪,《意识形态:从“自然化”到“陌生化”》,《天津社会科学》,2011年第5期,第114-121页。(《人大复印报刊张力/文艺理论》,2011年第12期全文转载,第73-80页。) 周宪,《速度政治与空间体验》,《文化研究》第10辑,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,第343-347页。 周宪,《”吾语言之疆界乃吾世界之疆界”----从语言学转向看当代文论范式建构》,《学术月刊》,2010年第9期,第99-104页。 (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/文艺理论》,2011年第1期全文转载,第93-98页) ZHOU, Xian, “The Changing Landscape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in China,” Holli A. Semetko and Margaret Scamell, eds., The Sage Handbook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(London: Sage, forthcoming). 周宪,《当代中国传媒文化的景观变迁》,《文艺研究》,2010年第7期,第5-12页。(人大报刊复印资料/文化研究),2010年第10期全文转载,第65-71页。) 周宪,《布斯文学研究的伦理关怀》,《中国图书评论》,2010年第5期。 周宪,《传媒文化:做什么和怎么做?》,《学术月刊》2010年第3期,第5-10页。(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/文化研究》,2010年第7期全文转载,第63-69页。陶东风主编:《文化研究年度报告(2010)》全文转载,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。) 周宪,《从同一性逻辑到差异性逻辑》,《清华大学学报》2010年第2期,第92-99页。 周宪,《重心迁移:从作者到读者》,《文艺研究》2010年第1期,第5-16页。(《新华文摘》2010年第10期全文转载;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/文艺理论》2010年第5期全文转载) ZHOU Xian, “Literary theory, theory, and post-theory,” in Front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 (2010), 4(1). ZHOU,Xian, “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 in the ‘Post-revolutionary Era,’” in Nanda Review (2009), No.1. 119-29. 周宪,《罗兰?巴特的中国“脸谱”》,《天津社会科学》2009年第5期,第94-100页。(《人大办刊复印资料/文艺理论》2010年第1期全文转载,第65-71页。) 周宪,《文学研究的范式转变:从“固体”到“流体”》,《外国文学研究》2008年第6期,第137-145页。 周宪,《论作品与(超)文本》,《外国文学评论》2008年第4期,第12-24页。 周宪,《文学理论:从语言到话语》,《文艺研究》2008年第11期,第5-15页。(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/文艺理论》2009年第3期全文转载;张未民、陶东风主编:《中文文艺论文年度文摘/2008年度》全文转载,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;方宁主编:《理论的声音》,人民出版社、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,全文转载,第94-111页。) 周宪,《文学理论,理论和后理论》,《文学评论》2008年第5期,第82-87页。(《新华文摘》2009年第1期转载;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/文艺理论》2008年第12期转载;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/文艺理论》2008年第12期全文转载) 周宪,《认同建构与宽容差异逻辑》,《社会科学战线》2008年第1期。第129-32页。 周宪,《现代性与视觉文化中的旅游凝视》,《天津社会科学》2008年第1期,第111-118页。 ZHOU, Xian, “Legitimation of Local Literature and the Crisis of Identity,” in Neohelicon (34, No.2, 2007), pp.77-90. 周宪,《审美的日常的》,《光明日报》2007年12月4日“理论周刊”。 周宪,《“后革命时代”的日常生活审美化》,《北京大学学报》,2007年第4期,第64-68页。(《新华文摘》2007年第20期全文转载) 周宪,《文化研究:为何与如何?》,《文艺研究》,2007年第5期,第21-26页。(收入周宪等主编:《语境化中的人文学科话语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,第31-39页。) 周宪,《重建阅读文化》,《学术月刊》,2007年第5期,第5-9页。(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/文化研究》,2007年第8期全文转载) 周宪,《视觉文化的历史叙事》,《艺术百家》,2007年第1期,第1-6页。(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/文化研究》,2007年第5期全文转载) 周宪,《现代性视域中的当代美学问题》,《中国图书评论》,2006年第7期,第42-44页。 周宪,《文学与认同》,《文学评论》2006年第6期,第5-13页。(收入周宪等主编:《语境化中的人文学科话语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,第79-93页。) 周宪,《“合法化”论争与认同焦虑》,《南京大学学报》2006年第5期,第98-107页。(收入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编:《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文选2006-2007》,作家出版社2008年版,第19-32页。) 周宪,《作为象征符号的“封面女郎”》,《艺术百家》,2006年第3期,第8-13页。(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/文化研究》2007年第3期全文转载) 周宪,《“读图时代”的图文“战争”》,《文学评论》2005年第6期,第136-144页。(收入陈晓明等主编:《北大年选2005理论卷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,第364-377页;南京大学文艺理论教研室编:《现代性视野中的文学理论》,上卷,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,第149-166页;张末民等编:《新世纪文艺学的前沿反思》,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,第458-473页。彭亚非主编:《读图时代》,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,第197-213页。) 周宪,《论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》,《文艺研究》,2005年第3期,第18-26页。(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/影视艺术》2005年第6期全文转载;方宁、陈剑澜主编:《中国文艺研究前沿报告》,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,全文转载,第21-33页。) 周宪,《视觉文化的三个问题》,《求是学刊》,2005年第3期,第90-92页。(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/文艺理论》,2005年第7期全文转载) 周宪,《从视觉文化观点看时尚》,《学术研究》,2005年第4期,第122-126页。(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/文化研究》2006年第5期全文转载) 周宪,《日常生活批判的两种路径》,《社会科学战线》,2005年第1期,第114-119页。(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/文化研究》,2005年第5期全文转载) 周宪,《视觉文化的消费社会学解析》,《社会学研究》,2004年第5期,第58-66页。 周宪,《模仿/复制/虚拟》,《中国广告》,2004年第9期,第57-58页。(另载孟建主编:《图像时代:视觉文化传播的理论诠释》,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,第20-31页) 周宪,《图像技术与美学观念》,《文史哲》,2004年第5期,第5-12页。(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/美学》,2004年第12期全文转载) 周宪,《艺术的自主性:一个现代性问题》,《外国文学评论》,2004年第2期,第5-15页。(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/文艺理论》2004年第7期全文转载;另载汝信、王得胜主编:《中国美学》第一辑,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,第1-22页) 周宪,《审美现代性范畴的结构描述》,《文艺研究》,2004年,第2期,第15-23页。 周宪,《视觉文化的转向》,《学术研究》,2004年,第2期,第110-115页。 周宪,《视觉文化:从传统到现代》,《文学评论》,2003年,第6期,第147-155页。(另载王岳川主编:《媒介哲学》,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,第235-252页) 周宪,《现代性的张力:从二元范畴看》,《社会科学战线》,2003年,第5期,104-109页。 周宪,《艺术世界的文化社会学分析》,《社会学研究》,2003年,第4期,1-12页。(另载南京大学文艺理论教研室编:《现代性视野中的文学理论》,上卷,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,第119-148页) 周宪,《审美话语的现代表意实践》,《文艺理论研究》,2003年,第2期,47-55页。(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/文艺理论》2003年第6期全文转载) 周宪,《审美现代性的四个层面》,《文学评论》,2002年第5期,第45-54页。(另载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编:《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文选/2002卷》,作家出版社2003年版,第67-84页) 周宪,《审美现代性的三个矛盾命题》,《外国文学评论》,2002年第3期,第5-13页。(收入《2002年文学评论》,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,第356-371页) 周宪,《文化研究:学科抑或策略?》,《文艺研究》2002年第4期,第26-32页。(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/文化研究》2002年第12期全文转载) 周宪:《作为地方性概念的审美现代性》,《南京大学学报》,2002年第3期,第113-121页。 周宪,《从一元到多元》,《文艺理论研究》,2002年第2期,第19-24页。 ZHOU Xian, “Debray et le probléme des intellectuals chinois,” Etudes reunites par Christian Morzewski et Qian Linsen, LES éCRIVAINS FRAN?AIS DU XX SIèCLE ET LA CHINE, Arras: Artois Presses Université, 2001, pp.231-38. 周宪,《日常生活的“美学化”》,《哲学研究》,2001年第10期,第66-73页。 周宪,《符号政治经济学视野中的“视觉转向”》,《文艺研究》,2001年第3期,第16-23页。 周宪,《精英的或民粹的?》,《中国社会科学》,2000年第6期。 周宪,《旅行者的眼光与现代性体验》,《社会科学战线》,2000年第6期,第115-120页。 周宪,《审美现代性与日常生活批判》,《哲学研究》,2000年第11期,第63-70页。 周宪,《反抗人为的视觉暴力》,《文艺研究》,2000年第5期,第14-20页。 周宪,《教师,作家,名流》,《读书》,2000年第2期,第17-23页。 周宪,《现代性与本土问题》,《文艺研究》,2000年第2期,第13-16页。《新华文摘》2000年第6期转载;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》,2000年第3期转载。 周宪,《后现代与知识分子》,《江苏社会科学》2000年第1期,第79-84页。 周宪,《现代性与后现代性》,《文艺研究》,1999年第5期,第24-33页。 周宪,《现代性的张力》,《文学评论》,1999年第1期,第129-138页。(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/文艺理论》全文转载) 周宪,《文化工业/公共领域/收视率》,《新闻与传播研究》,1998年第4期,第67-72页。 周宪,《布莱希特的诱惑与我们的“误读”》,《戏剧艺术》,1998年第4期,第42-56页。(《新华文摘》全文转载) 周宪,《在批判理论的道路上》,《国外社会科学》,1998年第4期,第50-52页。 周宪,《语言批判和家族相似》,《江苏社会科学》,1998年第3期,第100-106页。(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/美学》全文转载) 周宪,《通向文化批判之路》,《国外社会科学》,1998年第2期,第46-48页。 周宪,《生存与对话主义》,《江海学刊》,1998年第2期,第179-184页。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/文艺理论》全文转载》 周宪,《文化的分化与去分化》,《文艺研究》,1997年第5期,第23-36页。(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/文艺理论》全文转载) 周宪,《审美文化中的工具理性和表现理性》,《国外社会科学》,1997年第4期,第68-74页。 周宪,《布莱希特与西方传统》,《外国文学评论》,1997年第3期,第5-13页。 周宪,《布莱希特戏剧的内在矛盾及其反思》,《戏剧艺术》,1997年第3期,第41-56页。 周宪,《现代仿像对传统审美趣味的消解》,《文艺理论研究》,1997年第2期,第71-77页。(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/文艺理论》全文转载) 周宪,《广告语言的文化批判》,《江苏社会科学》,1997年第1期,第89-94页。 周宪,《屈原与中国文人的悲剧性》,《文学遗产》,1996年第5期,第32-41页。 周宪,《古典的、现代的和后现代的》,《文艺研究》,1996年第5期,第19-29页。(人大报刊复印资料/文艺理论)全文转载;收入葛红兵主编:《20世纪中国文艺思想史论》,第二卷原理?范畴,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,第155-168页) 其他刊物: 周宪:《论艺术与科学》,康尔主编:《艺术与艺术教育论丛》,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,第3-32页。 周宪,《不能承受之重的艺术》,《文景》,2010年第6期(总第66期),第4-8页。 周宪,《面对90后,教材怎么编?课如何上?》,《教材周刊》2009.5.11. 周宪,《关于艺术中的国家形象》,黄惇主编:《艺术学研究》,第2卷,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版,第2-8页。 周宪,《文化现代性》,《科学与现代化》(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),2008年第2期,71-83页。(另载《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点》,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,第346-356页) 周宪,《视觉文化》,陆扬主编:《文化研究概论》,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,第120-154页。 周宪,《日常生活的“诗学”反思》,《意象》第一期,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,第1-18页。 周宪,《全球化与文化认同》,《问题与方法》,第一辑,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,第135-150页。(收入周宪主编:《中国文学与文化的认同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,第20-32页) 周宪,《社会空间中的身体审美化》,《文化研究》第5辑,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,第1-19页。 周宪,《布莱希特的诱惑与我们的误读》,南京大学戏剧影视研究所编:《弦歌一堂论戏剧》,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,第48-68页。 周宪,《现代性:从分化到冲突》,《社会理论》,第二辑,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,第1—21页。 周宪,《视觉消费的文化解析》,《中外文化与文论》,第11辑,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,第159-168页。 周宪:《现代性与知识分子谱系学》,《思想文综》,第8期,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,第45-74。 周宪,《现代性的问题史》,《长江学术》第四辑,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,第1-13页。(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/文艺理论》2003年第10期全文转载) 周宪,《视线的文化意义》,《问题》,第二辑,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,3-23页。 周宪,《社会理论语境中的审美现代性》,《福建论坛》,2003年第1期,32-35页。(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/美学》2003年第3期全文转载) 周宪,《读图,身体,意识形态》,《文化研究》第3辑,第67-87页,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。(另载汪民安主编:《身体的文化政治学》,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,第127-145页) 周宪,《视觉文化语境中的电影》,张凤铸等主编:《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》,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,第170-180页。 周宪,《文化研究的“去经典化”》,《博览群书》,2002年第2期,第26-27页。(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/文艺理论》2002年第10期全文转载) 周宪,《知识分子如何想象自己的身份》,《思想文综》,第7辑,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是2001年版,第22-53页。(另载陶东风主编:《知识分子与社会转型》,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,第1-27页) 周宪,《看的方式与视觉意识形态》,《福建论坛》,2001年第3期,第21-24页。 周宪,《视觉文化与消费社会》,《福建论坛》,2001年第2期,第29-35页。 周宪,《从小叙事进入当代文学史》,《东南学术》2001年第1期,第7-10页。(《新华文摘》2001年第5期全文转载) 周宪,《当代人文社会学术的尴尬》,《唯实》2001年第4期,第18-19页。 周宪,《视觉文化语境中的电影》,《电影艺术》2001年第2期,第33-39页。(收入张凤铸主编:《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》,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,第170-180页。) 周宪,《视觉文化与现代性》,《文化研究》第1辑,第122-154页,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6月版。 周宪,《德布雷与中国知识分子问题》,《跨文化对话》,第4辑(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年5月版) 周宪,《文化研究的新领域:视觉文化》,《天津社会科学》,2000年第4期,第98-101页。 周宪,《大学体制与文学教育》,《评论》,第1辑(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年4月版) 周宪,《知识分子:消亡抑或转变?》,《粤海风》,2000年3-4期。 周宪,《新文化人乎?新中产阶级乎?》,《新知》,第4辑。 周宪,《文化场内游戏规则的“去魅”分析》,《钟山》,1999年第2期。 周宪,《艺术传媒的科学性原则》(笔谈之一),《中国艺术》,1999年第2期。 周宪,《关于关键词“现代性”》,《新知》第2辑,上海辞书出版社,1999。 周宪,《文化的现代性对抗启蒙的现代性》,《粤海风》,1998年第12期。(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/文艺理论》全文转载) 周宪,《当代审美文化的内在矛盾和历史运动》,包忠文主编:《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史》,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。 周宪,《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的两个转向》,《文学评论丛刊》,1998年第1卷第1期。 周宪,《边界的消解与审美文化的变迁》,《浙江学刊》,1998年第4期。 周宪,《仿像与后美学》,《南京大学中文学报》,1998年。 周宪,《当代审美文化的内在矛盾及其历史运动》,包忠文主编:《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史》,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. 周宪,《布莱希特的叙事剧:对话抑或独白?》,《戏剧》,1997年第2期, 第4-11页。(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/戏剧》全文转载) 周宪,《分化与去分化》,《浙江学刊》,1997年第5期。 周宪,《布莱希特对我们意味着什么?》,《戏剧》,1996年第5期。(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/戏剧》全文转载) 周宪,《审美的民主化、多元性和相对剥夺》,《学习与探索》,1996年第6期。 周宪,《意义及其范式》,《江苏画刊》,1996年第4期。 周宪,《〈废都〉的文化解读》,韩国《中国现代文学》第9号(1995)。 周宪,《二难困境与悲剧人格》,韩国《中国学报》,第35辑(1995)。

获奖情况

获奖情况 专著《视觉文化的转向》获江苏省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(2011) 专著《审美现代性批判》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(人文社会科学)二等奖(2009) “中文本科专业研究型课程体系建设”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(2009,本人排名第一) “中文本科专业研究型课程体系建设”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(2007,本人排名第一) 专著《审美现代性批判》获第八届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(2007) 专著《现代性的张力》获第七届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(2003) 专著《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》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(人文社会科学)二等奖(2002)。 论文《现代性的张力》获“新时期20年优秀文学理论论文奖”(2001)。 博士论文《布莱希特与中国当代戏剧》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(2000)。 获江苏省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称号(1999-2000)。 专著《二十世纪西方美学》获江苏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(1999)。 获美国ROCKEFELLER FOUNDATION“BALLAGIO CENTER”研究基金(1999)。 专著《超越文学》获江苏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(1998)。 获日本GLOBAL FOUNDATION研究基金(1998)。 专著《超越文学》获南京大学首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(1997)。 论文《审美文化的历史形态及其变异》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“《文学评论》(1992-1996)优秀论文奖”(1997)。

科研项目

研究课题 主持2012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“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视觉文化研究”(12JZD019)。 2006年获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重点项目“文学理论基本问题:从现代到后现代”(14万元;项目编号)。 2001年获教育部“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”项目“文化现代性研究”(15万元;项目编号:200007)。 1999年获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“视觉文化与美学转型”(项目编号:99BZX037) 1996年获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“当代中西审美文化研究”(项目编号:96AZX027)